当前位置:必读小说>历史军事>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章 科举(上)

第17章 科举(上)

  时间进入三月份,科举已经开始进入预备阶段。

  会试虽然安排在五月,但按照一般规律,此时各省的乡试应该早在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但这次恩科,不仅仅只是再开一届会试,而是从考秀才的“小三试”,到考举人的会试,以及会试都要重来一遍。

  只不过,情况变得特殊起来。

  沈平鸿在平湖沈氏被抄家之后并未受到株连,家主沈泽永被斩首,直系家属判处流放,但对于像沈平鸿这种旁支庶出,一般不予追究,甚至还能分到田地。

  官府只没收皇册未登记的隐田,而对于沈氏那五千多亩尚还挂在皇册上的田亩,则选择分散给其余旁支族人,封建宗法制的压迫不仅只是主家对佃农、家奴的,旁支庶出也应当是可以“团结争取”的对象。

  沈平鸿就被分到了六亩中田,但被他交给了之前一直照顾自己的家仆夫妇,带着仅剩的几钱银子,想去杭州乡试。

  关于考试内容,朱由榔是想过废除八股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执政三年有余的皇帝,他立刻就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之脑后。

  八股最早源于王安石改革后的经义,经过元明两代加强后,最终变成了把文法、结构都限定得死死的八股文。

  后世对于八股多有诟病,说八股文禁锢思想、缺乏创新,选拔不出真正人才。

  但既然有这么多问题,古人又不是傻子,从宋代开始,对于经义取士的批评之声就没断过,直到明末,反对八股取士的,影响力巨大的文人、名士一大堆,比如张岱就是典型。

  那为什么不废除呢?

  首先,很多人忽略了,以经义取士,在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是一个相当进步的突破。

  没错,八股的确没有卵用,但他解决了自隋唐以来,科举最大的问题。

  公平和普及。看書喇

  王安石以经义取士之前,隋唐到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呢?诗赋、策论,且不论这玩意有没有用,评判标准是否能做到客观,就说,如此多的科目和丰富的考试内容,的确能选拔出优异人才。

  但在这个教育垄断,一本书都可以传好几代人的社会里,能考中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按照《新唐书》、《旧唐书》记载,终唐一朝,一共出过141个状元,其中出身寒门的只有五个,而且这些所谓“寒门”,基本上都不是真的“寒”,只是没有跻身贵族行列而已,究其本质,还是大地主家庭。

  830名进士,超过七成直接就是五姓七望的大贵族出身,还有一成多是小贵族出身,只有剩下的一成半,大约一百多个,勉强算是家道中落的“寒门”。

  平摊到历史上,平均每两年半,才能出一个寒门进士。

  王安石身为文学大家,难道不知道经义这玩意死板苛刻,毫无用处吗?他当然知道,但为何依旧坚持改革?明朝开国之后,如朱元璋、朱棣等人为何坚持以八股取士?

  再看宋代,按《宋史》记载的1533名进士中,寒门出身的高达百分之五十五,到了明代,这一比例也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如张居正出身军户,严嵩出身匠户,熊廷弼出身农家,早年差点没死于饥荒。

  当然,这些寒门贫苦出身的名臣,也未必都是完全靠自己,其中不乏有贵人或是宗族关系帮衬的,但毫无疑问,相较于隋唐科举,这是非常巨大的进步!

  范进中举的故事固然荒诞可笑,但也应注意到,他起码有中举的机会,若是放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范进这种出身,怕是连进考场的资格都未必有。

  科举,不仅仅只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促进社会阶级的流动与平衡,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创举,这是欧洲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都没有实现的进步。

  如果朱由榔现在为了自己爽,或者说为了选拔人才,大可以当即废掉八股,改成策论,甚至将什么数学、物理、历史都掺杂进去。

  从结果上看是完全可行的,明末思想风起云涌,研究什么数学、杂学乃至科学的人不是没有,像方以智这种家庭,甚至有研究杂学的传统。

  可寒门子弟怎么办?

  经义、八股之所以有进步性,就是因为利于普及,过去靠四书五经、考诗赋,需要的知识储备一大堆,需要大量书籍。

  而八股考试,只考四书,更准确的来说,只考朱熹所编《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所以哪怕一般平民出身的子弟,只要能抄得一本四书集注,便拥有了科举入场券。

  朱由榔如果擅自改变内容,就像后世高考,开考前两个月,教育部突然宣布,以前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全部作废,本次高考采取全新考纲!

  这难道是对教育和考生负责的态度吗?

  人才选拔必须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朱由榔就算玩得再花,就算能选出再多么优秀的人才。

  于百姓何益?

  那不叫进步,反而是在开历史倒车。

  当然,不是说朱由榔就不改革科举,改革八股,可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不仅是选拔人才,也是教育事业,会试考场上的那张卷子,不过只是表面,深入社会基层的教育文化体系才是根本。

  此时,整个社会的官学、私塾体系依旧以四书、经义八股为主,突然改变科举内容,无异于断众多寒门子弟前途。

  唯有朝一日,朱由榔能让寒门出身,没有家学渊源、没有累世公卿的平民子弟,也能学习到数学、历史、物理等等先进知识,那他才能拍着胸脯说。

  “废除八股,乃人心所向!”

  高考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数工农子弟改变命运的渠道,不只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公平,而是因为有九年义务教育!

  否则,不过是富人子弟的玩具。

  故而沈平鸿来到杭州后,与旧时同学相聚,谈论到此次恩科考试内容。

  朝廷依旧以八股经义取士,但在经义之外,另加了两门策论和明算考试,但是,这两门的成绩只做参考,真正判卷,还是以经义为主。

  这是朱由榔和内阁诸多学士商议后,勉强拿出的改革方案。

  科举改革,至少要分三步走,并且应当和教育体系的改革配套进行。

  第一步,先暂时维持八股取士的主体地位,将策论和算数作为参考科目加入考试,这样一来,朝廷在八股取士之余,可以发现和选拔部分其余两科极其优异突出的人才,而且这两科虽然只做参考,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考生不会完全忽视。

  第二步,开始向基层,通过官学来逐渐普及数学、格物、历史等科目知识,编写简明扼要,且便宜的教材,向民间推广。之后,在科举时,可以把八股经义和新学并立,将进士分为“经义进士”和“新学进士”,这样新学逐渐取得和经义并列的地位,两者并行存在,在社会层面上逐渐推广新学。

  第三步,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完成,经义慢慢变成众多考试科目中的一个,不再单独列出,此时,八股取士才算淡出历史舞台。

  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四到五届科举,才能逐渐完成。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威远侯府
  2. [历史军事] 姐夫帮你打天下
  3. [历史军事] 大明:燕王世子的非凡历程
  4. [历史军事] 豪门龙婿
  5. [历史军事] 我祖父是朱元璋
  6. [历史军事] 暗斗
  7. [历史军事] 1627崛起南海
  8. [历史军事] 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
  9. [历史军事] 明末有系统后第一件事想着造反
  10. [历史军事] 荣耀大秦
  11. [历史军事] 宋朝小厨神
  12. [历史军事] 三国第一毒士,曹操劝我冷静
  13. [历史军事] 农女致富记
  14. [历史军事] 逍遥驸马爷
  15. [历史军事] 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
  16. [历史军事] 太子妃请自重,我是太监啊!
  17. [历史军事] 大唐长生家族
  18. [历史军事] 模拟中辅佐女帝,但模拟是真的
  19. [历史军事] 离石游记
  20. [历史军事] 就想安心种田,咋就那么难
  21. [历史军事] 娇养反派后我和魔尊HE了
  22. [历史军事] 明灯易学实录
  23. [历史军事] 潜伏从伪装者开始
  24. [历史军事] 锦衣千岁:三日内,大破五十万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