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 第八十三章 修建屯堡(上)

第八十三章 修建屯堡(上)

  随后马宜林问严亦飞道:“严大人,您想要在这石城岛上,采取什么制盐的方法?”

  严亦飞不解的问道:“这熬海煮盐还需要什么方法吗,不都是拿一口大锅,锅里放上海水,底下架上柴火,等海水被蒸干了就能得到盐了吗?”

  马宜林摇摇头说道:“严大人,这熬海煮盐还是分为很多方法的。”看書溂

  据马宜林介绍,古代用海水煎盐,大致可分直接煎炼法和淋卤煎盐两种方法,而后者又分刮土淋卤法和晒灰淋卤法。

  首先是直接煎炼法,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一书中:“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宋代学者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里面绘有清晰精细的“海盐”图,该图可作为唐、宋时期直煎海水制盐的一个例证。里面详细的介绍了直接煎炼法制盐的全部过程。

  海盐图右侧为波涛起伏的大海,正有盐丁用长柄勺直接挹海水倒入木桶,另有两人挑海水倒入锅灶上方的水池中,水池与锅有管子相通,可加海水入锅。灶口有人添柴管火,灶旁有人不断用盐铲将锅内已结晶的食盐捞入旁置的缸内,另有数人将成盐送往盐仓中的贮存。

  这是一幅生动描绘我国古代海盐场生产的全景图,是古籍中不可多得的写实之作,是海盐生产史中的一幅珍品。

  由此可知古代海盐生产首先经历的是直接煎炼海水的阶段,而且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宋代。

  因为海水中含盐量约为百分之三,可把海水看作是多种盐的水溶液,其中主要是食盐(氯化钠),浓度较低。但在煮盐过程中,随着溶液的沸腾,溶液中的溶剂水不断变成小蒸气而蒸发、盐水渐浓,最后水除而结盐。

  直接煎炼法和后来的淋卤煎盐法相比,工序简单、占地面积小,但其缺点是费时和浪费燃料,后来只是在一些地质条件差,燃料丰富的地区才采用。

  随后是淋卤煎盐法,由海水直煎发展到淋卤煎盐是古代海盐生产的一大进步。淋卤是海盐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古代盐工们因时、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浓缩海水、节省燃料、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科学方法,历代相承不断发展。

  淋卤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叫做“刮土淋卤法”,即刮取盐田之中富集盐份的泥土或沙,再用海水浇淋,使土(或沙)中盐份溶解,以提高卤水浓度;同时可以利用短时间日晒蒸发,使亭场微结盐霜,收扫含食盐较多的盐土或盐沙,复用海水淋洗,得到浓度较大的卤水,以达到节约燃料的目的。

  第二种方法叫做晒灰淋卤法。《天工开物》中曾记载:“凡海水自具成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高堰地,潮波不浸者,地可种盐。……度诘(明)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藁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晒灰淋卤至迟在宋代已经发明,这种利用草灰吸卤方法应用面广,即将煎盐所剩草灰摊铺于盐场,压匀平铺以吸收海水,经日晒蒸发后,扫取灰盐,再沃以海水而得卤水。这种制取海盐的方法应用时间很长,宋、元、明、清一脉相承。”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利用草木灰吸卤是符合吸附作用原理的,因为草木灰质松多孔,表面积大,吸附力较强。当灰摊铺于盐场并“压使平匀”,一则可使草木灰与含卤水地面接触良好,二则可以借压平之力使地表面形成毛细现象,以利于下面卤水沿毛细管上升至地表浸润草木灰,灰一面吸附卤水,一面靠风吹日晒蒸发,便可以加快浓缩和富集盐份,时间越久,成盐越多。海盐生产中表面吸附和毛细现象的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盐工科学智慧的结晶。”

  严亦飞听后赞叹不已,看来远远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就这简简单单的熬海取盐,内中竟有这么多方法和技巧在里面,这实在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至于具体的方法嘛,自然选取了晒灰淋卤法,这种方法能减少燃料和时间的消耗,还能充分利用燃料燃尽之后的草木灰,可谓一举多得。

  至于制盐的地点嘛,就选在了端头湾,那里有大片平坦的滩涂,后世那里有大片水产养殖用地,用于养海参和生蚝。

  但是严亦飞无心搞水产养殖,因为明末这个年代可没人认可海参和生蚝的壮阳功能,吃海参也吃不饱,于是他一声令下,那里就变成了熬海煮盐的场地。

  ……

  天启元年九月初一日,严亦飞的老朋友,辽东水师王辅再次驾乘着大批的舟船破浪而来,这次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淘来的海船,整个船队足有二十多艘,竟然一次性的将许诺给他的剩余三千多百姓一次性的送达了石城岛上,看来毛文龙在朝鲜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实在是不小。

  一时间岛上又再次忙碌起来,不过好在这次众人已是有了经验,煮菜肉粥,登记造册,修建地窨子等事情都是一气呵成的完成。

  至于新来的百姓的地窨子,则是修建在了花山和石城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在暖水泉的基础之上一直往北延伸,最北端到达了后世岛上大林屯的附近而。

  严亦飞想要当甩手掌柜的愿望并没有实现,这次一起来了三千多人,光靠刘杰宗一人显然是登记不过来如此多的百姓,于是严亦飞又叫了现在岛上剩余会写字的张文斌和梁然一起来帮忙。这才勉强的应付下来。

  首发-:-塔读小说@

  经过足足大半天的登记和统计,最后梁然一边揉着自己早已经写疼了的小手一边总结道:“守备大人,这次到来的百姓一共有六百六十八户,共计三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中其中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共有七百九十八人,成年男子一千五百八十五人,其中十八到四十五岁的壮丁八百七十一人。另有成年女子一千三百零三人。”

  她接着补充道:“如果加上早先第一批到达的一百户百姓,那么大人您手下现在一共有人口四千二百五十四人,其中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共有九百二十人,成年男子一千八百一十六人,其中十八到四十五岁的壮丁九百九十八人。另有成年女子一千五百一十八人。”

  随后她俏皮的眨眨眼,对严亦飞说道:“我说守备大人,原本小女子我一人照管一百二十多名孩子,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这一下子有了近千名孩子,您可必须给我的学堂增添人手啊,要不然累死我也管不过来这么多孩子。”

  刘杰宗也适时的提出了同样的请求:“卑职这里也是,就我一人实在是忙不过来啊。”

  严亦飞忙道:“好好,你们的辛苦我都知道,在新来的辽东百姓当中,我定然为你们挑选几名能读会写的帮手,以免让你们过于劳累啊。”

  严亦飞也发现了此次从皮岛运送而来的百姓的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是已经成家之人,像刘杰宗和张文斌这样的孤身青壮年男女很少。

  严亦飞知道,这也是毛文龙耍的一个小心眼,毕竟留住孤身的青壮年男女,出一个人的饭食就能得到一个劳动力,而像发到石城岛上这种拖家带口的百姓,可能出两个人的饭食才能获得一个劳动力。

  不过严亦飞也理解,他目前手下有四千多百姓,为了养活他们就已经足够让严亦飞头疼了,而毛文龙那边虽然不断的往各岛送去人口,不过现在也足有十倍于石城岛人口的百姓滞留在朝鲜本土或是皮岛身弥岛,他们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养活这些百姓,严亦飞在上次王辅走时,曾给了他三千两银子去朝鲜买粮食和农具,不过由于现任朝鲜国王光海君的不配合、不支持的政策,买粮计划并不顺利,王辅拖了不少关系才买到了一千五百石粮食,这些粮食加上首批运送到的八百石粮食,也就够岛上四千多百姓吃两个月的。不过农具王辅还是买到了不少,又以七两银子一头的价格为石城岛上买来了二十头耕牛。

  王辅找到严亦飞,要退还他剩余的一千余两银子,严亦飞摇摇头拒绝了,反而又拿出了七千两银子对王辅说道:“王大哥,我这石城岛上百废待兴,还有四千多名百姓要养活,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啊,这次你去登莱公干,麻烦大哥为我买来八千石粮食,以用作冬天百姓的口粮以及明年春耕的种子。剩下的银钱,就当是给王大哥和手下兄弟的辛苦费吧。

  本文.首发站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王辅简单一算,反正他也奉了毛文龙的将令,要去登莱公干,这一趟跑腿下来,少说就能挣五百两银子,实在大大的美差。于是忙不迭的说道:“严兄弟守备一岛,百废待兴,当哥哥的这点小忙自然是义不容辞,请兄弟放心,一个月之内,我王辅定然将八千石粮食给你运到岛上来。”

  严亦飞虽然自觉看人比较准,知道这王辅不是什么奸佞之人,不过在历史上毛文龙两次派去登莱采买的人可都是卷了银子跑路了,严亦飞不敢赌运气,于是派了为人机灵的胡常平带了几个亲信战兵随行。

  严亦飞在心里暗想:如果这胡常平也卷银子跑了呢,他摇摇头,打消了这种想法,他看人不会错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第一批所有的百姓到来,在岛上修筑一个真正的屯堡的事宜也是开始变得迫在眉睫了。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从珍珠港开始崛起
  2. [历史军事] 寒门小甜妻
  3. [历史军事] 三国之问鼎天下
  4. [历史军事] 武超高金莲
  5. [历史军事] 唐朝极品公子
  6. [历史军事] 明耀四方
  7. [历史军事] 农女医妃:拐个王爷来种田
  8. [历史军事] 史上最强狂帝
  9. [历史军事] 大唐:开局继承十万亩田
  10. [历史军事] 特工在唐朝纵横天下
  11. [历史军事] 穿越八零养崽崽
  12. [历史军事] 秦安杨小柔
  13. [历史军事] 一品权臣
  14. [历史军事] 豪门傻婿
  15. [历史军事] 大秦:朕出游东巡,你竟举国飞升
  16. [历史军事] 启禀十四爷福晋又作妖了
  17. [历史军事] 从圣域开始的圣斗士生活
  18.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召唤十万大秦锐士
  19. [历史军事] 一切从成为太监开始
  20. [历史军事] 王妃翻墙又跑啦
  21. [历史军事] 攻略大清
  22. [历史军事] 我崇祯绝不上吊
  23. [历史军事] 贞观第一人
  24. [历史军事] 二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