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历史军事>穿越水浒之武松要上位> 第301章 二入汴梁(廿四)

第301章 二入汴梁(廿四)

  智清长老已经把武松当半个自己人了,此刻毫不掩饰道:“武檀越为鱼龙帮找靠山前,可曾了解过王黼的为人?王大人虽说是本朝的御史中丞,监察首官,但其人品却有待商榷。”

  武松很好奇智清长老这种高僧为何会在背后诟病他人:“愿闻其详。”

  “且不说王黼先后投效何执中、蔡京、梁师成等人的钻营之举,单是他奢靡浪费一事,老衲就不喜他的为人。

  王黼府宅与本寺相邻,每日从他府中地沟里流出的水中都有不少淘米时浪费的米粒。本寺一老僧看着可惜,就用竹篦捞取,洗净晒干,时间长了竟攒下数石好米,可见他府中豪奢浪费之惊人。”

  关于王黼,武松虽没有智清长老了解,但武松知道王黼乃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北宋“六贼”之一。不过武松看重的正是他的这个名声,否则一般人怎能是其他五贼和高俅的对手。

  “大师,在下近日研习佛法,知道‘一饮一啄,当思来之不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等大道理,因而明白大师为何如此厌恶此人。

  但大师有更好的人选推荐给我吗?或者说这大宋朝中枢之中还有真正廉洁正直之人吗?”

  智清长老沉默了,遍数京中二品以上高官,要么是无能之辈,要么是阿谀奉承之人,要么是大奸大恶之徒,还真没有一个人配得上“廉洁正直”四个字!更重要的是真正廉洁正直的官员会给一个小小的江湖帮会当靠山吗?

  良久,智清长老叹道:“今日和武檀越一番话,老衲颇有感悟,竟有了退隐避世的想法。老衲现在状态用儒家的说法就是‘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只关注一些细枝末节,却忘了佛法大意。

  武檀越真是有慧根之人,大智慧、大道理信手拈来,老衲敬服。与王黼交涉之事就按檀越之法办理即可,老衲会全力配合你。”

  武松大喜,终于把德高望重的智清长老说服了,于是武松让智清长老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说了声改日再来拜访,就将“七宝金刚降魔杵”留下了走了。

  智清长老手捧匣子,目送武松离去,他知道武松这一去必将顺利说服王黼。

  这一刻,武松仿佛就是那护法金刚,而智清成了捧器的小沙弥,他相信武松会用这降魔杵凿开一条他心中的光明大道。

  由此,智清长老心中更坚定了推荐武松成为佛门护法金刚的想法。

  ……

  宋代整体经济情况良好,相对而言早朝制度就比较松懈,自宋太祖时期就没有规定每日早朝的规矩,到后来能做到五日一朝的宋代皇帝都会被史书称为“勤勉”!

  徽宗时期,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文艺皇帝需要大量的时间浸淫在他的艺术创作(书画赏玩)之中,对早朝制度更是深恶痛绝。

  后世电视剧中那句著名的“有事出班,无事退朝”,就是徽宗为后世皇帝留下的早朝专用结束语。

  所以宋朝的高官们也省去了早朝之苦,一般早上能在衙署坚持办公的主官都是人人称颂的好官,有不少主官都是在家中办公,极少去衙署。

  王黼此时还将自己归入好官那一类人,所以他在御史台的衙署坚持到午时,见没有大事,这才让家仆备马回返自家府宅。

  家仆好心劝自家主人,今日风大,还在正月间,不如坐车或坐轿,结果被王黼臭骂一顿,再也不敢多言。

  北宋前中期,官方规定百姓不得坐轿。百官办公习惯乘马,轿子是给皇族、重臣或老病者使用的,士人更以乘轿为耻,认为轿子“以人代畜”乃是对人尊严的侮辱。

  但到了北宋后期,对轿子使用的管制逐渐放松,在张择端(徽宗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的《清明上河图》中官员士人骑马较多,轿子相对较少,但是已非官员专用。(南宋建立后,彻底废除了轿子禁令。)

  王黼乃是文官,并不喜欢骑马,但是自他担任御史中丞后,每日出行均是骑马,因为骑术不精,他骑马时还需要仆童在前牵马而行。

  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为了自虐。

  王黼二十二岁中进士,三十四岁做到正二品的御史中丞,虽不说是北宋独一份,但普通人家出身的他能做到这一步足以让他自傲了,绝对是北宋政坛的一颗耀眼新星。

  自从借助蔡京之力当上御史中丞后,王黼的目标就是入主中枢,取代蔡太师成为大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所以他时刻要保持形象,给人一种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感觉,与当今左右二相蔡京、何执中的老迈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王黼清楚此时他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扳倒两位比他大三十多岁的老前辈,所以每日骑马游街,彰显自我、养气存望成了他的必修课。而家仆竟然劝他放弃坚持,不骂他骂谁?

  王黼游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很享受游街的过程。因为王黼很帅,虽然游街只坚持了一年多,但是他在汴梁城的女粉丝传说都过万了,每当游街时总有无数痴女送花送礼,尾随他从衙署至家门口。

  如果换了别的朝代或皇帝,这样张扬的官员一定不会得到重用,但徽宗皇帝本身是个文艺青年,对风花雪月的事情不但不反感,而且喜欢身体力行(与李师师),所以在他眼中王黼才貌双全,正适合做他的左辅右弼。

  只是王黼此时还太年轻,蔡京、何执中还能发挥余热,于是徽宗想再压压王黼的性子,多观察他一段时间,这让王黼极为不悦,对这两位对他都有提携之恩的宰相有了更多的不满。

  此时,蔡京主持征西夏的后勤事务和徽宗登基十五周年庆典活动,趁机将更多的权力掌握在了手里,让宋朝只是摆设作用的御史台更加边缘化,王黼心中苦闷却无法找人表达,游街成了他排解烦闷的方式之一。

  今日闻风来给王黼送花送礼物的女子不多,连另一名家仆所牵的骡车都没有装满,王黼心情更差了。

  一直走到府宅附近,那些尾随的女子才散去。

  王黼意兴阑珊时,却看到一名高大的汉子正在自家门前的拴马桩旁等候,拴马桩上拴着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驮着一大两小三口箱笼,旁边还站着个随从。

  那汉子自王黼出现在街口时就一直盯着他看,让王黼颇为诧异。

  这汉子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硬朗,如果是熟人,他一定会记的,看来是来拜访自己的陌生客人。

  武松也在打量王黼,这位王大人端是生得一副好皮囊。

  只见王黼身高七尺二寸,身形挺拔,相貌俊逸,尤其他的瞳仁是黄色的,时人称其为“金瞳”,在武松见过的人中,只有燕青的相貌能压王黼一头,但是王黼的个头又比燕青高出半头,两人就好比本朝的宋玉潘安,一时瑜亮。

  武松不好男色,当然不会因为相貌就对王黼有好感,但他亲眼见到王黼后,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自己是上位者,也愿意用这样的英俊的青年俊彦做手下,看着就舒服。

  王黼左右看看,确定武松就是来拜访自己的,就让仆童把马牵到武松身前两丈处问道:“请问壮士姓甚名谁,你在这里莫非是在等我?”

  武松抱拳微一躬身道:“在下济州府阳谷县步兵都头武松,奉本县知县史国卿之命向王中丞送上阳谷县特产两箱。”

  王黼微一皱眉,他对史国卿此人观感一般,此人与王黼同为开封祥符人,史国卿比王黼只小两岁,年少时两人还在县学做过同学,不过王黼中进士很早,他们只做了半年的同学。

  史国卿比王黼晚九年才考取进士,因为没有贵人提携,史国卿一开始只能在户部做一小吏,后来努力攀上了王黼的关系,自称王黼的弟子才得以外放县令。

  史国卿此人才智平庸,并没有太大的培养价值,所以王黼对他采取一种放养态度,让他出缺阳谷县,看似照顾他,给了他绝好的升官机会,实际上中县升上县,十几年也见不到一例,王黼并不看好史国卿。

  现在史国卿去了阳谷县还不到一年,就派人进京送礼来了,难道他已经反应过来了,想求自己调他回京吗?

  想到此,王黼的脸立刻冷了下来。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都重生了,你还谈恋爱
  2. [历史军事] 寒门首辅
  3. [历史军事] 大秦:大秦至上
  4. [历史军事] 吾妻上将军
  5. [历史军事] 大明接班人
  6. [历史军事] 我成了二周目BOSS
  7. [历史军事] 流氓状元
  8. [历史军事] 盛唐狼兵
  9. [历史军事] 盛唐风华
  10. [历史军事] 邪王盛宠:毒医废材小狂妃
  11. [历史军事] 七零年代抱首富大腿
  12. [历史军事] 回到古代做暴君
  13. [历史军事] 三国人在曹营开局赤壁
  14. [历史军事] 魂穿成宋孝武帝,打造铁血刘宋
  15. [历史军事] 烽烟起之龙啸天下
  16. [历史军事] 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
  17. [历史军事] 战国之军师联盟
  18. [历史军事]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19. [历史军事]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20. [历史军事] 大唐:神级驸马爷,咸鱼就变强
  21. [历史军事] 天唐锦绣
  22. [历史军事] 大明之海上崛起
  23. [历史军事] 举汉
  24. [历史军事] 我在大周做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