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历史军事>穿越水浒之武松要上位> 第258章 暗战试运营(十五)

第258章 暗战试运营(十五)

  史知县不愧是京官出身,虽然心情激动,但却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面上仍是无悲无喜,在外人面前做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武都头之前向我提出此建议时,我也深思熟虑了很久,一直到昨日都没拿定主意,可是刚才听武都头这么一说,本官觉得此事不能再犹豫了,这关系到本县近三万百姓的福祉,有再大困难也要做。

  不过大家也知道,县衙财力有限,在本官任内只能尽力而为了,还不知道能不能赶在本官卸任前完成这些流民和乞丐的改造。唉,如果能成功,也不枉本官做过阳谷县一任父母官啊。”

  说完史知县做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众人哪里还听不出这是知县大人叫苦逼捐呢!谁让他们几个冤大头自己送上门来,今天这一遭乐捐恐怕逃不脱了。

  不过俗话说:福祸相依。他们今天抢先乐捐了,等阳谷县真的升为上县,进行利益分配时,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也少不了,到时候得到的回报绝对比今日付出要多很多。

  而且升县这层窗户纸不捅破则已,谁也不知道,相安无事。现在被武松捅破了,而且升级的各项条件也基本具备,无论是史知县还是在座的乡绅富户都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

  所有人都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恨不得明天阳谷县就升为上县,这样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早一天获得更多的财富。

  既然厅中众人众志成城,都想帮助流民乞丐早日脱贫立户,史知县趁热打铁,当场喊来府中的师爷,就让众人认捐起来。

  来访十人也不是冤大头,互相打着眼色询问对方准备捐多少钱财。最后凌雷先用左手打了个“三”的手势,又用右手打了个“五”的手势,众人瞬间明白他的意思,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这些人迅速建立了攻守同盟。

  史知县亲自站在师爷背后,挨个询问每人准备捐多少善款,第一个就点了崔大兴的名字。

  崔大兴讪笑道:“知县大人,这已经开春了,小人马上要去趟北面收皮毛去,每年只有这个时候的皮毛最便宜,所以我手里的大部分现钱都雇镖局送去北方,手头实在有些紧……”

  “别废话,就说捐多少?”

  “大人您看,三百贯如何?”

  史知县脸一沉道:“三百贯恐怕还不够你喝两次花酒的钱多!”

  崔大兴苦着脸道:“大人,小人家中确有困难,您不能让我砸锅卖铁吧?最多五百贯,大人要是不满意,就说个数字,我就回去砸锅卖铁也要凑上。”

  史知县知道五百贯也不少了,再逼就要落人口实了,于是让师爷记了下来。崔大兴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生怕史知县狮子大开口,到时双方都下不来台。

  其他人心里也有底了,知道史知县的底线在哪里。

  接下来捐款大会成了诉苦大会,众人各有各的理由和困难,最终每人都捐了五百贯,合计五千贯。史知县看钱也不少了,有了这笔钱,至少救助那些流民、乞丐的启动资金是有了,后面钱不够了再想别的办法。

  史知县代表阳谷百姓对众人慷慨解囊表达了谢意,嘱咐众人三日内将认捐款缴清,以便县衙早日安排救助工作,众人纷纷拍胸脯承诺没有问题。

  武松看一屋子人脸上都带着憧憬未来的神情,忍不住出言打破他们的幻想:“各位行首大人,不知道还有没有问题要问武松?如果没有,武松就先告辞了。”

  因为武松前两个问题回答得极为妥当,按理说这些人也没有理由再为难武松了,可有件事情关系到在场所有人的利益,他们又不得不问,于是他们再次推举凌雷代表发言。

  凌雷此刻心中也很郁闷,本来想好的三个问题,前两个是杀招,第三个是真要咨询的问题。可惜前两个都没有发挥作用,这第三个问题问出来,无论结果如何,都影响不了大局。

  “感谢武都头为升县一事考虑这么多,咱们阳谷百姓历来淳朴、包容,都头身为清河人氏,我们照样将你当英雄一般对待,从没排斥过您,还请您做了本县的都头。对那些乞丐和流民,我们一定也会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他们。”

  武松不由笑出声来,又急忙收住笑声道:“凌行首不要介意,我是替那些流民乞丐感到高兴,没有别的意思。有问题就快问吧,衙门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呢。”

  凌雷被武松小小怼了一下,也不好意思继续客套下去:“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武教头对本县子钱业持什么态度?”

  武松笑道:“这事恐怕问不到我头上吧?朝廷有相关律令,本县正堂大人正坐在上面,凌行首一定是问错人了。”

  凌雷摇头道:“知县大人态度很明确,按照常例办理。但是我们不清楚武都头是否和大人执行一个标准。”

  武松不由颦眉,这个问题并非故意刁难他,是这些人心中真正在意的问题,也是三个问题中他最难回答的问题。

  宋代的商业发达,子钱业同样发达。因为缺乏官方的借贷渠道(宋代曾推青苗法),所以民间借贷之风极盛,大部分乡绅富户都会以极高利息向外放贷,一些抹不开面子的书香世家,则会将钱放在当铺代为放贷。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曾推“青苗法”,属于官方借贷,规定利率20%,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100%的利息,神宗去世后(1085年),青苗法废除。]

  大宋朝廷虽然三令五申要求降低高利贷利率,要求利息最高不能超过本金的100%,但大多地方的利息收入能达到300%-400%,而且屡禁不止,官府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人会认真去管此事。

  武松上次插手陈兴的借贷,实际上把阳谷县的富人们都吓了一跳,害怕这个愣头青真的要按朝廷的制度来打击本地子钱业,那样倒霉的可不是西门庆一家,他们的收入也会锐减,所以他们今天一定要问个清楚。

  如果换做半个月前的武松,甚至十天前的武松,他都会坚持100%的利息为上限,但是随着越发融入这个世界,武松知道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无法改变大宋全国性的问题,就连阳谷县的事情也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一旦武松逼迫太甚,这些富人联合起来,不再向外放贷一文钱。

  而早晨时节,那些家中无一点余钱余粮的农户、工人借不上钱,立刻就没了生存希望,很快就会饿死街头或卖地卖房卖儿卖女。

  武松凭借一人之力能救几人?他绝没有救助全县两成千余户底层百姓的能力,至少现在他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武松也只能妥协。

  “关于子钱,武松想说和能说得不多。毕竟挡人财路有如杀人父母,武松做不出来这种事情。但阳谷县即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武松恳请各位对底层百姓心存一些善念,在子钱利息上稍微让一让,给他们一条活路。”

  众人见武松服软了,不由心头大爽!

  今天他们一直被武松压制,让这些平日里在阳谷县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们心情十分不爽,没想到在最无法攻击武松的子钱上扳回一局,人人都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同时也知道武松最大的弱点是心善,既然有弱点,那以后对付起他来应该不会太难。

  凌雷笑道:“武都头多虑了,我等商人依托百姓才有今日成就,怎会苛待本县百姓?把他们都变成了奴仆,那还有人来购买我们的商品。所以我带头表个态,我家放出的子钱,利息不会超过一成!”

  众人听后纷纷叫好,见史知县和武松都没有反对,所有人都纷纷跟进表示自家也愿意将利息降为一成,不附带任何其他条件。

  武松心中只觉悲哀,所谓一成利息,就是月复利10%的贷款利息,以武松十几年正规数学教育的熏陶,他不用多想就知道相当于年化利率213.8%。

  最讽刺的是,这还算友情价,因为这个利率远远低于市场上其他的高利贷产品!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都重生了,你还谈恋爱
  2. [历史军事] 寒门首辅
  3. [历史军事] 大秦:大秦至上
  4. [历史军事] 吾妻上将军
  5. [历史军事] 大明接班人
  6. [历史军事] 我成了二周目BOSS
  7. [历史军事] 流氓状元
  8. [历史军事] 盛唐狼兵
  9. [历史军事] 盛唐风华
  10. [历史军事] 邪王盛宠:毒医废材小狂妃
  11. [历史军事] 七零年代抱首富大腿
  12. [历史军事] 回到古代做暴君
  13. [历史军事] 三国人在曹营开局赤壁
  14. [历史军事] 魂穿成宋孝武帝,打造铁血刘宋
  15. [历史军事] 烽烟起之龙啸天下
  16. [历史军事] 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
  17. [历史军事] 战国之军师联盟
  18. [历史军事]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19. [历史军事]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20. [历史军事] 大唐:神级驸马爷,咸鱼就变强
  21. [历史军事] 天唐锦绣
  22. [历史军事] 大明之海上崛起
  23. [历史军事] 举汉
  24. [历史军事] 我在大周做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