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历史军事>穿越水浒之武松要上位> 第158章 都头到任

第158章 都头到任

  宋初之时,国家初定,人口凋零。

  经过五代十国长达五十多年的封建割据和异族蹂躏,导致华夏元气大伤。赵宋王朝从建立伊始就显得先天不足,不止少了华北的山川险要之地,人口规模也极大减少,积贫积弱就是由此开始的。

  宋朝初年,朝廷进行过一次人口统计。

  据史料记载,大宋全国只有九十六万户,这数字还含了部分燕云十六州的户口。实际这些地方早在辽国的控制之下,只是大宋不肯承认辽国对燕云的主权。

  如此少的人口,在县治规划方面就不得不采用极低的标准,全国县级单位基本按地域和人口数量划分为十个等级:

  赤县:京府的倚郭县,又称附郭县,指在与京府在同一城内的县级编制,类似今北京的东城区;

  次赤县:次府的倚郭县;

  畿县:京府非倚郭的一般属县,如今北京的密云、平谷等区级单位;

  次畿县:次府非倚郭的一般属县

  [北宋有四大京府:东京开封府(宋以汴梁之地为东京,名开封府。汴梁为非官方称法,但民间常用;开封才是正式的官方称法)、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一千户以上

  中下县:五百户以上

  下县:五百户以下

  也就意味着,宋初的县级单位有的人口竟然不足三千人(按每户五口人计算),那根本就是一个镇子的人口,可见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

  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华夏民族再次展示了她强大、悠长的生命力,大宋朝又重新回到了世界人口之巅。

  至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大宋人口已近两千一百万户,四千七百万人,人口比国初增长了二十多倍,原有的县级划分等级已经不适用了。

  于是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规定了新的县城划分标准:

  赤县、畿县:标准不变

  望县:一万户以上

  紧县:七千户以上

  上县:五千户以上

  中县:三千户以上

  中下县:一千五百户以上

  下县:一千五百户以下

  阳谷县现在只有四千七百户,人口两万四千多人,只能评个中县。

  中县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按照宋朝官制,宋朝的官称和实职是相分离的,县级长官也有两种,中县之上的都称为知县,中县以下称为县令;中县可派知县,也可任命县令。

  宋时,中县之上不任命正式地方官,由中央派遣京朝官前往各地的县担任最高长官,管理一县行政、军政事务(如当地驻有戍兵,知县还会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称“知县事”,简称“知县”。

  中县之下任命正式的地方官,称为“县令”。

  两者的工作职责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就是知县更有来历背景(科举进士),将来有很多升官的机会,而县令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底层官员(非科举官员),七品官是他们的上限。

  县的等级又决定了地方主官和佐贰官的设置和数量。如阳谷县只有知县和主簿两位正式官员,其余均为胥吏。

  知县:从八品(赤县知县为正七品,畿县、望县为从七品,紧县、上县为正八品,以下县皆为从八品)

  阳谷未设县丞(从八品),按律上县以上才可设县丞之职。

  主簿(正九品),因为阳谷属小邑,不单设县尉(从九品),由主簿兼任。

  本县杨主簿是个举人出身,并不懂缉捕、剿匪,幸好此处民风尚可,县内治安也没有太大的疏漏。

  不过景阳冈出了猛虎之后,就能发现未单设县尉的弊端了,主簿处置迟缓无序,短期内难以形成合力剿杀老虎,以至于史知县不得不亲自过问此事。

  不过史知县也是个文官,除了打猎户限棒,他也没有更好的手段。如果没有武松的出现,这只老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灭掉。

  正因为阳谷县的特殊性,所以史知县确认武松真的徒手打死猛虎后,毫不犹豫地聘他为本县都头。

  实际上武松这都头在阳谷县就行使着县尉的职责,乃是阳谷县实际上的三把手,远比其他地方的都头有权势得多。

  这对武松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相当于县刑侦大队队长暂代了县公安局长的职务,对武松未来管理自己的地盘是个极好的预演机会。

  等武松摸清这些情况后,就决定早日返岗,毕竟武松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不能这样浪费了。

  装修第三日收尾,武大的小楼上多出了两个新房间,楼上新隔的房间给武松住了,楼下新隔的房间给武竹住了。

  武松原本想和武竹换一下,但武竹坚决不肯,说自己乃是义弟,哪有登堂入室一说,武松只好听他的意见。

  家中事情办妥后,第四日一早武松就去县衙报到返岗了。

  史知县早间下堂后听说武松提前返岗,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武松。

  武松这时已经换好了都头官服。这时的都头属于戎行,乃是宋军常服改制,甚至还配了半甲,但是极少有都头配甲穿戴罢了。

  武松穿起军服来威风凛凛,自己也甚为满意。如果这时武松穿着宋代风格迥异的捕快服,估计武松得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了。

  史知县见到武松后眼前一亮,赞道:“武都头不愧是咱们阳谷县的打虎英雄,这身行头穿在你的身上简直是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一看就是一员虎将。哦,不对,是一员打虎将。”

  “大人谬赞了,武松乃是一介草莽,受大人提携才有机会出任这都头之职,今后将誓死为大人效力。”

  史知县摆手道:“阳谷乃是内陆小县,还谈不上誓死效忠之类的话。只要你能保境安民,治安地方,本县必会全力帮助于你。”

  “多谢大人提携!大人任何时候所想都是百姓之福祉,武松为阳谷百姓感到庆幸,必将大人的怜民恤民之心广为传播,让全县百姓感恩大人于心。”

  “哈哈,没想到武都头竟出口成章,不知都头是否识字?”史知县现在比五天前对武松更感兴趣。

  “回大人,武松略通文墨。”

  “好,既是如此,本县这里刚好有一封招聘太平惠民药局相关人员的告示要出,你不妨给润色一下?”

  史知县把武松领到书案前,满脸期待地看着武松。

  之前史知县和他的老师曾关于武松是否文武双全进行过一番争论。

  老师认为武松能将武功练到如此高深的境界,在其他方面一定有所欠缺;但史知县通过狮子桥上武松的表现,认为武松一定是位文武全才,因此二人还打了个赌。

  武松没有犹豫,这是史知县对他的一次测试,跟他的都头职务无关,只关系他以后受器重程度。

  此时的武官只需粗通文墨,能看懂上面的命令就行,并不需要自己动手写字,自有书办代理,所以这不是当武官的必要条件。

  但今天史知县这样考校武松,显然对他有着更大的期望。

  武松在阳谷县时间不多,他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权限,所以这次他不能再谦逊了,如果能交出让史知县满意的答案,这三个月武松将会过得比较轻松。

  书桌上有一封书办已经拟好的《阳谷县太平惠民药局告百姓书》,行文老道,内容也算清晰,但是史知县总觉得欠缺些什么。

  “武都头,这份告示已经在我手里压了两天,总觉得有欠缺之处,但又说不上来欠缺在哪里?你看出问题了吗?”

  武松点头道:“既然大人相问,武松只能说说自己的浅见,不对之处还望大人斧正。”

  “但说无妨。”

  武松指着告示道:“这份告示如果是给公门中人看,没有什么问题,乃是经年老吏的手笔,肯定不会出错。但是给百姓看,则显得过于正式,多了一分高深和隔阂,少了一分亲民和通俗,此文告发出估计很难引起阳谷百姓的关注。”

  史知县眼前一亮道:“确实如此!我到任阳谷县快一年了,发现文告发出之后,大部分百姓并不知道县衙发出了什么文告,百姓的配合度更是不高。我最初以为这里民风愚顽,经武都头提示,才发现问题出在这里!看書喇

  不知武都头能否改动一下这篇文告?”

  武松点头道:“小人可以试试。”

  说完武松取过桌上一张大纸,乃是正式公文告示的用纸,提笔濡墨,开始构思起来。

  过了三五个呼吸,武松就在那张告示用纸上挥笔疾书起来。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推荐小说

  1. [历史军事] 都重生了,你还谈恋爱
  2. [历史军事] 寒门首辅
  3. [历史军事] 大秦:大秦至上
  4. [历史军事] 吾妻上将军
  5. [历史军事] 大明接班人
  6. [历史军事] 我成了二周目BOSS
  7. [历史军事] 流氓状元
  8. [历史军事] 盛唐狼兵
  9. [历史军事] 盛唐风华
  10. [历史军事] 邪王盛宠:毒医废材小狂妃
  11. [历史军事] 七零年代抱首富大腿
  12. [历史军事] 回到古代做暴君
  13. [历史军事] 三国人在曹营开局赤壁
  14. [历史军事] 魂穿成宋孝武帝,打造铁血刘宋
  15. [历史军事] 烽烟起之龙啸天下
  16. [历史军事] 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
  17. [历史军事] 战国之军师联盟
  18. [历史军事]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19. [历史军事]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20. [历史军事] 大唐:神级驸马爷,咸鱼就变强
  21. [历史军事] 天唐锦绣
  22. [历史军事] 大明之海上崛起
  23. [历史军事] 举汉
  24. [历史军事] 我在大周做天子